中海集团董事长李克麟日前在香港表示,国际班轮运输市场明年将处于航运业周期转折关键的讲法,为业界普遍认同,但周期变化是否会重蹈二○○一年时市场大起大落情况,从种种迹象来看,似不太可能。但航商要对市场有充分敏感和心理准备应对是完全有必要的。
中国因素抗跌力强
李克麟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新一轮的航运周期变化有可能在明年出现,估计在下半年时候,受此影响运费可能会下跌,但不会有太大的跌幅,他估计跌幅在百分之五左右。而新一轮周期变化最大特点或者是抗跌力,离不开中国经济因素或“世界工厂”在起支撑力。他称,新一轮周期变化因素太多,船舶运力供应、码头运作、船价变化、运费起落多有可能;而贸易磨擦更是双刃剑,有好有不好。一般航商以市场低潮时所惯用的低价竞争做法,他认为不一定会起太大的作用,他以零一年长荣航运的低价抢市场为例来说明,“结果是市场未倒,反而是自己倒下。”
对于“中国因素”对航运市场的抗跌能力有多大,他认为不能忽视该因素,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他指出,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升到全球第三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二○○四年外贸实现1.15万亿美元总值,外贸国际物流量占世界的近四成,贸易总值仅占世界六个百分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每年净增在一千二百亿美元,单一出口额已在六百亿美元以上,中国出口箱量已占到欧美两条主干线一半货量以上,出现半壁江山之势,成为市场稳定货源来源地,稳定市场有正面作用。按交通部测算每年新增箱量在一千万箱以上,而中国的两大远洋运输企业在中国出口货量还未充分发挥其潜力,只占中国总出口量的不足二成,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收购海外资产有原则
他表示,面对如此局面和增长,中海即使再增加运力亦只不过增加市场份额。但充其量在整体市场份额亦不过两成左右,与海贸大国的出口增幅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中海根据自己制定的战略来发展运力,明年将陆续有八艘九千六百箱船和九艘八千五百箱船下水,补充船队。他表示,这些大船安排在欧洲或地中海航线上服务,将较小型船调下至其航线使用。
李克麟还称,单靠造船、租船或买船来增加运力是不够的,因此,要多渠道来提高运力,中海将加快在这方面的工作。他强调,中海在海外收购资产的原则;是要起到互补,协同效应,价格又要合适为前提。他认为资产包括码头、船公司、货代或物流都可以考虑。
他强调,只要中国“世界工厂”仍然保持一定动力和势头,从亚洲或中国出口去欧美的消费货类会保持,而且中国制造的货高中低档次都有,这与日本生产高档货一类有性质上区别。
他认为明年将有大型船舶投入航线,运力会增加十至十二个百分点,但运量将在百分之七至八之间,两者有一定距离,欧洲线相信有较多运力投入,原因是欧洲线要兼顾地中海分线,中海的九千箱船亦会按此思路投入欧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