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水运报刊登的一篇通讯,现转贴给各位网友看看。
这是在多方支持下中国水运报记者采访报道发表的文章
海员:中国港口,何时拾起人文关怀?
本报驻沪记者 赵虎 通讯员 张晓鸣
穿梭不停地是海轮,川流不息的是物资,开动巨轮的是一群战天斗海、漂泊四方“勇敢的水手”。海员的忙碌与您“紧密相联”,海员的生活方式却又“与世隔绝”。
“在港口现代化建设上,洋山港无与伦比,然而,对于港口主要对象——海员,却还缺少一些人性化方面的关怀。”近日,一位长年开着大型集装箱船的网友在他的“航海衣羊”博客中这样写道。
这位船长道出了许多船长的真实想法,对于漂洋过海的船员们来说,回到港口就回到了家,而在中国,港口的人文关怀却恰恰显得有些微薄。海员们不禁会问,港口何时能真正拾起人文关怀?
海员幸福指数普遍不高
港口在海员的眼中是“幸福港湾”,因为对于久别都市的他们而言,在历经风浪后唯一能短暂停歇的陆地就是这里,到了这里,便是到了家。
“我跑遍世界各大著名港口,最满意的是中国港口建设,尤其是上海港口建设。”中国海运大型集装箱船船长胡月祥回忆,1994初,他驾驶了一艘小型集装箱船舶试靠了外高桥码头一期。如今外高桥码头已今非昔比,规模宏大,乃至成为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洋山深水港的崛起,使得上海真正步入了蓝色海洋经济时代。这里有一次可起吊4个标准集装箱的桥吊,世界无可媲美。万箱船能在24小时内完成装卸作业,这在发达国家也极为罕见。我们的船就像一位高傲的公主,一直受到热情接待,绝不会因耽误而影响班期,中国港口装卸作业的管理已经走到世界先进行列。”胡月祥对于中国港口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常年航行于中美航线、中欧航线。
“港口装卸、设备都现代化了,对船员的服务却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异。”胡月祥说,海员在短暂靠泊后需要到港外办事,而像洋山港这样的岛港却没有在泊位大门附近有任何交通工具。“一座32公里的东海大桥成了靠泊洋山港海员不可逾越的天堑,不要说外国海员,我靠泊洋山港至今,没有一次能通过东海大桥回家。”
“我是一位船舶政委,深深地感受到船员的艰苦。在茫茫的海洋上漂泊几十天、有时会遭遇到高达10米的巨浪,船舶摇晃达30度,一旦风平浪静时又要遭到武装海盗袭扰。”中海集运远洋船船舶政委刘平说,“每一位海员都期盼家人、每一位海员的家人更渴望见到久别的亲人。回到了祖国、尤其回到了上海母港却有家不能归,这里的酸甜苦辣又有谁能知道,我们期盼港口方面能为相关的船公司提供方便的‘绿色通道’。”
流动的船舶支撑了港口的发展,港口期待的是汽笛声声,门庭若市会支撑着它长久兴旺繁荣。
船员们反应,我国南北几百个港口,几乎没有一家港口为海员提供便利服务。到港后,他们不能购买生活必须品、书籍、阅读、上网、打国际长途电话,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没有远洋船舶的充实补给。他们远航归来,却因交通问题回不了家、没有适合的蔬菜等补给、没有歇脚地购买必需品或者缓冲情绪地的地方,家属“探船”到了港口要经过很多复杂的手续才能探船,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海员俱乐部,我们呼唤你!”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的中国港口,诸如“欢迎光临”、“港航一家”、“让世界了解X港,让X港走向世界”等巨幅标语高悬。然而在中海集运远洋船船长孙友林看来,“这只是一道俗套的‘风景’,其实您‘并不懂我的心’,并不理解海员。”
对于中国港口人文关怀的不足,孙友林对记者说出了这样急切的话:“海员俱乐部,我们呼唤你!”他介绍,国外绝大多数港口是有海员俱乐部的,船员们都乐意光顾,而在国内却无缘见到真正意义的海员俱乐部。“听说以前是有的,而且相当华贵,物品也高档,在广州、上海、大连、天津等为数不多的大港口,那是提供给国际海员休息、娱乐购物之处,对自己的海员一般是无兴趣接待,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这些俱乐部基本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位去过德国汉堡俱乐部的海员介绍,汉堡的海员俱乐部并不大,物品也不齐全,休闲、小吃却令人难忘,令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难忘。“船员下班以后多喜欢聚集那里,电话通通,网上聊聊,小球赛赛,小吃尝尝,物品买买。”耐心、不乏热情的服务吸引了飘泊四方的船员,让船员享受到了港湾的温暖。在澳洲大陆大凡有港口就有俱乐部,俱乐部也不大,东西也不丰富,但船一靠岸船员想到的就是俱乐部。“简单地说吧,不轮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不认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大凡文明、发达国家都建有海员俱乐部。在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码头方的交通车几乎随叫随到,将船员从船舷旁送到大门口,然后由俱乐部派免费车将船员接到俱乐部。”
“海员仅仅要一点便利,一点关爱,一个不大的‘家’,这个家不需要多华丽和高雅。”孙友林勾画未来中国的海员俱乐部:几间不大的小屋,让疲惫又兴奋的海员们一眼就能识别出这就是“海员之家”。这里能满足普通的消费,而且消费公平合理,服务热情,设施干净。这里可以打电话,有电话卡出售,有咖啡和清香可口的热茶。这里还有上网设施,有当地特产和一般超市物品。这里有乒乓球之类的运动。而且,俱乐部距离码头不要太远,若是建得远一点,有免费班车接送。
“我国是海运大国,港口遍布,海员的数量与日俱增,来往中国的商船日益频繁,若能在美丽的港湾里添建几处海员小屋不会刹风景,相反还能起到宣传的窗口、弘扬精神的渠道作用。船员走四方,美丽的城市见过不少,但真正能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那间小屋——海员俱乐部。”孙友林如是说。
提升船员的人性化关爱正逢时
城市以港兴、港以船兴,而船的主体是海员。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而言,在港口硬件发展已经到了相当规模的条件下,为船员提供更加完美的人性化服务也是目前在中国港口率先打造“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一年后即将举行,这是一个全面展现上海服务能力的绝佳机会。而港口作为进入上海的第一门户,尤其是洋山港,这是一个国际班轮靠泊最多的港口,每天都有大船进出,海员出入境的人数相当可观,其完善的配套功能将会向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港的良好形象。
近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坐客东方网,与网友展开面对面交流。主持人将船员们普遍关心的“港口如何关爱船员”的问题提了出来,问题得到了韩正市长的正面回答:
[主持人]:还有一位东方网的博主,他是一位远洋集装箱轮船的船长,他昨天在东方网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提出了上海对洋山港有什么扶持,对进一步方便海员生活有什么安排?
[韩正]:这也是很好的建议。洋山港现在是面向国际的一个枢纽港,为海员做好服务,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洋山本岛上很大的缺陷就是很多的配套做得不够,下一步无论是在南汇还是我们现在开发的小洋山港,下一步会有很多的配套措施出来。第一个是大洋山岛和浙江一起来开发,第二个就是南汇的芦潮港地区结合开发。
韩正市长一个很简短的回答,引来了上海诸多船员网民的欢呼。甚至一名漂泊在海上的船长还给东方网主持人去了电话,感谢其对船员的关爱。看来,当我们关注东海大桥、洋山港的建设,为上海的港口建设走到世界先进行列而自豪之时,从船员们的欢呼声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港口对海员的人性化关爱确实忽略了。
港口是一个国家的地区文明的窗口。中国港口建设,要发展硬件,也应该体现“以船员为本”的服务理念上。记者倡议,如今,在一些远离市区的港口,是否可以在港口的一偶,搭建一个临时的框架房屋作为海员活动的俱乐部,给船员们一个简易的家。而后,不断扩展服务,逐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