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1)
据说讲笑话和点歌一样,最容易暴露当事人的真实年龄。不过,窃以为有些古老的笑料放到今天来依然可以焕发青春,比如出自20世纪80年代某《小学生笑话选》:为什么诗人是“人”,而作家却是“家”呢?答案大抵是诗人太浪漫了所以没法子成家之类的。那么,姑且不论对小朋友们谈“浪漫、成家”等究竟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原理,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请听题:为什么职业经理人是“人”,而企业家却是“家”呢?
之所以有上述区别,主要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只需对自己负责,管好自己即是最大的交代,别管再高的级别,有好处时是一人盛名一人享,即使出了什么纰漏也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属于真正的“有限责任”。而企业家则需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大家子负责,稍有不慎,就殃及池鱼,各界友好、麾下员工甚至一家妻小(有几房算几房),统统拉出来陪绑。史玉柱当年重出江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前巨人集团的楼花债务埋单,只有了断了这段恩仇,才具备再次开香堂立码头的某种资格。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想当老大,首先必须做好承担“无限责任”的心理准备,才当得起这一个“家”字。
企业家既然有此重任在肩,照理说,更应当修身养性、善自珍重才是。而当下怪现象在于,财经媒体已经恨不得纷纷要开娱乐版,企业家们则拿出了抛头颅洒热血般的决绝用来四处抛头露面。这就使得这个群体逐渐变成了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观众面前。除了不断制造和传播一个个“中国梦”的财富故事会之外,企业家自己则面临着聚光灯下的自我塑造、当众整形的新挑战。
近距离观察那些喜爱把自己“明星化”的企业家们,不难看出两种心态交织产生的驱动力:一曰弱者心态,二曰投机心态。
首先,所有乐于此道的企业家,基本上分布在三种状态里:苦、牛、傻。因此分别受到三个欲望小鬼儿的支配:表白欲、表达欲、表演欲。一万小时的苦之后如果未如期见到牛×闪闪,人本能地需要找到宣泄情绪、推卸责任的出口,晒伤口、拉垫背、诉冤情是常见戏码。这时人往往变身祥林嫂,表白,没完没了地表白,试图给人们的观察“纠偏、翻案”,倘若再辅之以当众“哽咽”甚或“落泪”,就是一个绝佳的封面报道。如果幸运地走上了牛×的道路,那么不禁意气风发起来,觉得自己的经验教训简直已经炼出了一部九阴真经,岂可埋没在一家公司里,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对兄弟企业、公共事务、社会热点充满了表达的热情,凡事都忍不住侃侃而谈,指点一二,“民主正义、绝对理性、普世价值”等大词儿是成建制使用,有了微博之后表态和站队更是实现了零成本扩张。若是真相信了自己的牛×,那么必遭雷劈,不出一年就会变成舆论生态中的傻子,表演欲望越来越强,表演痕迹越来越重,俨然成为抢戏的戏霸,让人忍不住温言相劝:戏过了,戏过了嘿!不论是表白、表达还是表演,说白了还是一个士农工商忝陪末座的弱势心态,周身充满了不自信,急吼吼地要向谁证明自己是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实在的投机心态在驱动着人们,也就是经营运作手法里所谓“抄近道儿、干俏活儿”的公关技巧。短时间内捧红一个具体真实的领军人物,当然比塑造培育一个理性抽象的企业品牌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把企业家人格化(甚至神格化)的个人品牌作为支点,让企业由此大力撬动外界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无形资产经营杠杆。当年曾经有一位企业大佬传授秘笈:一寸新闻超过一丈广告。因此这位大佬多年来亲自抓公关,曾经炮制过上到新闻联播下到盗版书摊的各种新闻热点,多少次在危急关头凭借“四两拨千斤”的PR技巧将舆论焦点转向,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中国好榜样”。不过,持刀杀人者必将死于刀下,当你像孔雀一样美丽开屏的同时也就把丑陋的屁股暴露在人前,不到三年时间,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公司之一,大佬也变成了公司背负的最大的品牌负资产,留给后来者的信誉修复难度简直令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