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9月28日消息:最近,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海事组织给国际海员提高了工资标准。按照新规定,从2005年元旦开始,国际海员的月工资将提高100美元,其最低工资将提高到500美元。据统计,中国每年外派的海员人数达到3万多人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欧洲。那么,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德国的“中华海员之家”,它是中国国际海员在欧洲的岸上居所。
欧洲的中国海员有了岸上的家
“中华海员之家”位于欧洲著名的港口城市德国汉堡。“海员之家”理事长陈名杰先生告诉记者,1929年,他的祖父陈纪林就在汉堡成立了“水手馆”。由于当时德国轮船公司非常缺海员,特别是清洁、后勤方面的。因此,水手馆一边从国内招募想当海员的同胞到德国,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一个岸上的临时居所。但是,二战爆发后,多数中国海员回国,水手馆只得歇业。二战结束后,陈名杰的父亲接手水手馆。1953年水手馆重新开业。由于二战后欧洲重振航运业,来欧工作的中国海员越来越多,“水手馆”也变成了一个更具规模的机构,并更名为“中华海员之家”。
建馆70多年来,“海员之家”已经接待了7万多名中国海员。每逢节假日,在各国轮船工作的中国海员都会回到海员之家。走进充斥着南腔北调的海员公寓,你立刻会产生回到祖国的感觉。
海员之家是个福利机构
海员之家其实是个福利机构,因为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会员们虽然要交少量的会费,但这个费用主要用于支持“中华海员之家”的正常运转。海员之家的服务范围包括:为中国海员到欧洲工作办理入境手续、提供法律咨询和语言翻译等等。
海员们告诉记者,由于中国海员大都不了解当地法律,很多本该享受的权利都没有去争取,为此,“海员之家”经常替海员们同船方进行交涉,为中国海员争取与其他欧洲海员同样的待遇。
在海员之家,记者看到,海员公寓里不仅有电视、空调等设施,外面还有花园,整个环境干净又舒适。海员公寓阅览室里除了各种录像,还有上万册中文藏书。这里是海员们重要的休闲场所。
海员之家孕育了宁波“德国村”
海上的风险总是很多,但提到海上生活,海员之家的人总是轻描淡写。山东来的老毛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早上5点钟起床。中午有3个小时休息时间。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睡觉前,我们几个中国人会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尽管海员们对艰苦的海上生活不愿多提,但很多海员都承认,由于出海远航,一去就是几个月,长期在海上漂泊,内心还是非常孤独的。加上海上意外比较多,他们大都有焦虑症。因此,海员之家就成了他们放松心灵的重要地方。目前,海员之家有成员400多名,分布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数十家欧洲船务公司的巨轮上,从船长、轮机长到厨工、服务员都有,他们在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油轮及某些特种船上工作。
陈先生说,海员之家从国内挑选海员最看重的就是人品,另外,孝敬父母、能吃苦、肯负责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海员之家的成员来自中国10多个省市,其中从宁波定桥村来的小伙子最多。一位叫王永明的海员告诉记者,海员之家的创建者陈先生就是宁波定桥村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定桥村的男青年就开始陆续到德国打工,并用赚来的钱在村里盖起了一栋栋小洋楼。浙江宁波一带的居民都把定桥村称为“德国村”。据说,现在定桥村里35岁以下的男青年一共有100多人,其中90多人在德国打工。
中国海员逐渐走入高级海员行列
一位在德国住了60多年的老海员告诉记者,中国海员在德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那时中国海员干的都是别人不愿干的苦活,甚至还被派到德国舰队中当劳工;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那时的中国海员待遇有所提高,所从事的工种也多起来;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海运人才素质的提高,很多人进入了高级海员行列。
陈先生告诉记者,中国海员的勤劳和敬业在欧洲船运公司有口皆碑。船上发生的纠纷很少有跟中国海员有关的。中国海员也从来不像欧洲海员那样,有事没事经常请假。采访中,海员们自豪地告诉记者,两艘同样型号的船,一艘船上是瑞典海员,另一艘船上是中国海员。完成同样的任务,中国海员负责的船总是比瑞典海员负责的船要快很多。海员们都说,他们十分珍惜在欧洲工作的机会。
要说中国海员有什么劣势,那就是语言。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孙永胜是海员之家的“老大哥”。1989年,他辞去了上海第一医院的医生工作来到德国。刚开始时,中国人一般在游轮上做客房服务员,叠叠被子、收拾房间,活比较轻松。可是后来菲律宾的海员多起来,他们大都讲英语,中国人只好去洗衣房工作。但是,这位倔强的上海汉子并不服气。他捧起了《标准英语》、《海员专业英语》等专业书。很快,他就从底舱做到了领班。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时不时地冒出几句英语,据说,他的女儿也过了英语八级。
中国海员收入也能达到10万美元
据记者了解,中国海员的传统外派方式大都是集体外派,很少有单个出去的。但是,德国汉堡海运组织的贝哈德先生认为,因为欧美
船东大多对中国海员了解不够,不大可能在合作之初就将整条船舶交给中国海员操作。因此,集体外派不见得是个好办法。另外,欧洲目前大约缺高级海员1万名,至于普通海员已经过剩,因此,未来外派海员应侧重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
来自大连的李达是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几名欧洲轮船上的高级海员之一。他1999年从一所海洋学院毕业后,通过劳务培训,来到德国一条集装箱船舶上工作。经过几年“单打独斗”,他的年薪达到了10万美元以上,另外每年还有半年长假。这样的工资是普通船员的10倍以上。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女海员在国际海员队伍中越来越吃香。目前,全世界有125万名海员,女性占1%—2%。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驾驶轮船越来越容易。借助卫星导航系统的指引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帮助,一个力气不大的小姑娘也能控制万吨巨轮。现在,在轮船上的各项日常事务中,无论是驾驶,还是望,几乎没什么岗位是特别需要卖力气的了。女船长、女轮机长、女水手逐渐多起来。在劳务输出方面,中国女性也可以适当考虑到欧洲当一名国际海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