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
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
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
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
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
物流管理,降低
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
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
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
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1、
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
物流量快速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
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过去从事物资流通的企业已经脱离了计划体制的束缚,大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海洋,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并建立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网络规模居世界第2位。数字数据网总容量达到46万个端口, 已具备提供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能力。1997年,全国各类消费品市场总数已达87000个,其中批发市场14000多个。作为流通领域的新型营销方式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全国已有连锁公司1000多家,连锁经营网点达15000个。物资配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40多个城市。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997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250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代表中国国际
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TEU,达到1076万TEU。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
2、
物流质量有所提高,
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物流质量主要由
物流时间、
物流费用和
物流效率来衡量。中国
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
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在货物运输中, 中国现行运输管理体制也制约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 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
物流速度。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运输费用在生产费用中因各部门产品对运输的依赖程度不同,其所占比重也不同。根据1992年国家投入产出表,运输邮电费用在农业生产总费用中占3.29%,在工业生产总费用中占7.15%,在建筑业中占8.63%, 在商业饮食业中占14.98%,在其他服务部门中占7.8%。如果从
物流业总体费用考虑,关资料显示,
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
在总体上分析计算
物流效率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社会经济活动中的
物流过程非常复杂,
物流活动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
物流效率。这是我们用
物流相关行业的成本费用总和与GDP的比值来评价
物流总体效率.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把交通运输、仓储、代理和批发等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和与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大约占比重为15.47%。如果考虑其他相关流通环节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
物流损失,全社会
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
3、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
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
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
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
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
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
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
物流发展纲要。中央政府有关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
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
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4、
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
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中国
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
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二、我国
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
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我国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还难免会对现代
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从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
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全国来看,现代
物流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现代意义上的
物流还未真正起步。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还很低。据测算,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
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
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
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
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 专业化
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
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
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
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
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
物流成本控制等
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
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
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
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其次,
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
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
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从事
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
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再次,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
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
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
物流运作和
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3.
物流管理不统一,阻碍了全国性综合
物流体系的建立。
现代
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
物流业刚刚起步,因此
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内贸局等各承担了一部分
物流管理职能。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
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
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4.发展现代
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
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发展现代
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我国现有与
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
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
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由于缺乏对
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
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
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专业
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等,限制了第三方
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5.
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
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
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
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
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
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
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与
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
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
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