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令人羡慕的职业如今已没有优势,两代船嫂讲述个人感受
“以前做船员家属特别风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船员属于高工资人群,而且他们常年来往于各地,当地人很难买到的东西,船员都能买到。”昨日,来到我们社区的“船嫂楼”,我听新老船嫂们讲述着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嫁给船员全家都沾光
“我们年轻的时候,嫁给船员那可是非常展扬的事情。”今年60多岁的郑玉凤告诉我,船员虽然是个苦差事,当船员家属也意味着常年独守空房,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跑船的工资高,能住进体面的家属楼,而且还能买到当地人买不到的好东西。“记得那时大连定量供应细粮,每人每月3斤米、3斤面、3两油,哪够吃啊,可我从结婚以后就没吃过粗粮,包括我娘家人,都跟着沾了光。”郑玉凤回忆说。在大连粮食供应最紧张的年月里,郑玉凤的丈夫在山东与大连之间跑船,那时山东的情况比大连好很多,个人凭全国粮票就可以买到细粮,还有大连街面根本看不到的副食品,像火烧和油条,每个月回家,他都是用自行车驮着几个麻袋去采购,除了家里人吃的,还有帮朋友、邻居们带的。那些跑远洋的船员家属就更好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年薪就不止5万元,八、九十年代电视在大连还是稀缺品时,他们就能从国外买回彩电等各种电器。
3个家庭同一屋檐下
“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就是跑远洋的,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他父亲回来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节日。”郑玉凤的女儿如今也成了一名船嫂,她笑着回忆到,“他总会给我的朋友买回来许多稀奇的小玩艺,漂亮的铅笔、小刀、好看的衣服……因为每次她都会跟我分享一些小礼物,所以我和她一样眼巴巴地盼着她父亲下一次的归航。”
当了一辈子船嫂,郑玉凤曾想过绝不让女儿和她走同样的路,可是当她的大女儿把在同一艘船上工作的男朋友带回家时,郑玉凤轻轻叹了一口气,默默应允了,“孩子们的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主吧。”女儿结婚后,就在娘家、婆家轮番住,在泡崖小区买的房子就在她坐月子的时候住过。郑玉凤有心将女儿和外孙接到身边照顾,可苦于家中狭窄,只好作罢。郑玉凤在船员家属楼一住就是20年,当年崭新的家属楼已经变成了老房子,50几平方米的两个房间虽然从来没有豪华的装修,却一度同时有3个家庭和睦相处着。
最期待家人的电话
“现在的船员已远不如当初那般吃香。”郑玉凤感慨地说,当初的那些优势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船员从国外往家买东西时得提防别买回中国制造的东西。可在国外,中国产品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价格最公道,许多船员干脆都在国内给孩子们买礼物。普通远洋船员一年6万元的工资在当今社会只能算个中等收入水平,他们平日里最大的花销就是电话费。“女婿每半个多月能上岸一次,只要他一上岸,肯定要往家里打电话,有时一百元钱的电话卡只能打十几分钟。”说到这里,郑玉凤的女儿嗔怪道:“我们俩常年见不着面,聊聊电话沟通感情还不行啊?货轮靠岸的时间非常短,而且时间也不确定,赶紧打个电话才是正经的。”郑玉凤的女儿笑着说。
在两代船嫂的话语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她们生活的不易和骄傲,却也品咂出船嫂们日子里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