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显示,在占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几乎没有哪里是完全干净的了。参与绘制这份地图的海洋生态学专家本·哈朋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表示:“捕鱼、化学垃圾排放、污染、海运等人类活动,使1/3 的海洋受到严重影响,而侥幸未受人类活动侵害的海洋只占不到4%。”
“人类从海洋中获取必要的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但是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也对它造成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捕鱼、化学垃圾排放、污染、海运等人类活动,使1/3 的海洋受到严重影响,侥幸未受人类活动侵害的海洋只占4% 不到。”本·哈朋告诉本报记者,哈朋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洋生态学专家。2 月15 日,作为主要撰写人的哈朋和其他研究者联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
“海洋很宽广,和多数人的看法一样,我曾经以为(地球上)还有很多海洋是人类从未或者极少造访过的。”哈朋说,“但是当你看到这张地图,你会发现大片大片的海洋被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所影响。”哈朋说他看到这份地图也觉得非常震惊。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占地球表面70% 的海洋中,几乎没有哪里是完全干净的了。
计算了全球海洋的每一个平方公里
这张“海洋地图”显示,受人类影响最严重的海洋基本都位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例如欧洲北海、中国东海和南海、地中海、波斯湾、加勒比海和北美东部海域。而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和大陆架受到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深海影响目前尚不可考。
这份“全球海洋地图”以黄色为主、绿色为辅,还有橘色和红色夹杂其间,地图上清楚地标注了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程度的深浅。
为了使调查结论更加准确,研究者们把地球上的海洋切割成无数个1平方公里的小块。接着,他们对每个小块的综合影响进行计算,最终得到每平方公里海洋受到的“人类综合影响分”。透过这张地图,海洋的污染程度一目了然。
研究者们一共考虑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17 种影响因素:6 种渔业活动(深海捕捞、浅海捕捞等)、5 种污染(航线污染、港口污染等)、3 种环境变化(海洋酸化、紫外线辐射和海洋温度)、外来物种入侵、通商航行和海底建筑。每种因素分别为1 分。
哈朋说,绘制这张“海洋地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来自16 个研究机构的19 名科学家为此耗费了将近四年时间。他们参考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渔业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海底建筑方面的数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地理数据中心,此外还有各个时期科学家和研究者们的调查数据。
这也是科学家们首次尝试评估所有的人类活动对全球海洋造成的综合影响。而在以往,科学家们往往只是就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或人类活动对某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单个影响相加以后显示出来的结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糟糕。”哈朋说。
杜克大学的鱼类生物学家拉里·克劳德表示,看过这张地图后,很多人会改变对海洋的看法。他把这张地图与著名的1968 年阿波罗号宇航员拍摄的地图相比,“后者让所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无垠海面中的陆地上;而新的地图则告诉我们,海洋并不是无限的,我们从它夺走很多资源,又扔给它很多废物,我们是在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系统。”
近半数海域受到人类“严重影响”
哈朋告诉记者,在所有海域中,受人类 “比较严重影响”、“严重影响”和“非常严重影响”的比例加起来是41%。所谓“比较严重影响”,意指海洋的现状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了,有些物种可能已经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彻底消失,而珊瑚礁和其他栖息地也发出警报。
根据位于美国加州长岛的非盈利性环保组织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会调查,迄今为止,已有约1 亿吨垃圾倒进了北太平洋中部从夏威夷北部到日本之间绵延数千公里的海域。这个组织正用一艘太阳能研究船在这一海域收集塑料袋,但据这一组织测算,已经失去了将它们彻底清理干净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太多,而且很多海洋生物(如贝类和海藻)都粘在上面。
据他们介绍,丢入海洋中的塑料袋不仅会缠住海洋生物,让那些吃下它们的海洋生物毙命,甚至还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绝大多数塑料袋都是非降解的,它们会在海里存在成百上千年,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在夏威夷无人清理的海滩,两英尺深的沙滩里大约80% 都埋的是塑料。”Algalita 海洋研究基金会工作人员比尔·麦克唐纳德说。
这份地图显示,覆盖着肥料的浅土区域是目前为止受影响较小的地区,因为这部分生态系统有很好的自我恢复能力。相比之下,“深海地区是一个广阔而人类知之甚少的地方,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对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哈朋说,“我们为了登月不惜花费上万亿元,可我们对自己的海洋深处发生了什么却毫不知情。”
当记者问到中国附近的海域状况时,哈朋如此介绍:“从数据上看,这里几乎受到了所有17 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影响的‘完美风暴’了。”
两极地区海域是受人类影响最的地方,但是人们仍然不可以放松警惕。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两极地区的部分冰川开始融化,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日后必然会扩张到此地。“在这些相对纯净的地方,有可能遭遇更快的环境恶化。”另一位地图绘制者卡丽·卡贝尔说。
但哈朋也承认,他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例如,他们无法得知所有的海域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被杀被抛尸的确切数据,对于这些空白部分,他们只能选择用已经得知的部分海域数据替代。“水产业、休闲垂钓、河流沉积物排入、大气污染——我们都知道这些也是影响海洋的因素或潜在因素,可是我们无法获得这方面的数据,所以无法考量这些因素对海洋的影响。”哈朋认为,从这点而言,他们的结论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
这张地图提供的信息也并不全是消极的,研究者们也获得了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位于阿拉斯加的渔业工业组织海洋保护联盟,正号召对位于北极附近的白令海峡附近实施禁渔政策。据联盟负责人戴维·本顿说:“在知道危害前我们还是不要捕鱼了,我们不希望自己是造成北极熊和其他北极动物生存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还比如,太平洋上的小国基里巴斯是一个仅有810平方公里的环状珊瑚岛,但它已经决定对本国10% 的海洋领土(共41 万平方公里)保护起来。足以让人类惭愧的是,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对低影响地区的修修补补是处处存在的,”哈朋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做着小修小补,给切实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机会。”哈朋认为这项研究主要在于给人类敲响警钟,他认为决策者们可以把这张地图视为保护海洋的工具,例如,航行时避开地图标注的过度捕捞区,让这里的鱼类休养生息。“人类依旧可以把海洋作为休闲娱乐的港湾,也可以从中获取资源。但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在一种可持续方式下做这些事,以保证海洋始终处于健康状态,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