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新华网11月11日报道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 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让胡舒立对自己从业的思考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1987年的 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 1991年出版。
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 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
1995年,她获得 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她多次刊发黑幕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比较著名的报道有:“基金黑幕”报道、“银广厦事件”报道等。
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粗略估算一下,中国女性至少在6亿之上。在这么多华人女性之中,最近被美国的《商务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中,中国女性占6人;这亿分之一的6位女性无疑是中国的巾帼英雄。你知道吗?其中一位女性是我们上虞女乡贤,她的大名叫胡舒立。
一
胡舒立,祖籍上虞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无独有偶,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
胡舒立今年54岁,少女时代曾在山西农村插过队,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这位既是农民又是战士的少女过早地开始独立,在她身上丝毫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常有的迂腐和清高,有的是“社会平等意识”和对社会生活底蕴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978年高考,她报考北大中文系,正逢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特别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生,而胡舒立正是其中一位。这样一来,她阴差阳错地从中文调入新闻,成了她一次别无选择的选择。
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了一名记者,第一篇文章便是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她的新闻勇气一下子为世人注目。后来通过她的努力,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接触中不乏商界名人,开始有人正式或开玩笑邀她下海,甚至提出职位安排。但胡舒立没有动心。她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还是干新闻吧!”
二
1987年,胡舒立获得美国事件新闻研究所(WPI)奖学金,赴美国做了历时4个月的采访,她的足迹踏遍了美国25个州,40多个城市。1993年,她再次随中国记者代表团赴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EI)的专业培训,趁此良机采访美国社会问题,主题涵盖民权、女权运动、同性恋、艾滋病研究等等方方面面。
1994年,胡舒立还有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过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课程。凭她的资质、语言水平和本人的努力,完全有条件在美国做一名“安贫乐道”的中产阶级,何况美国洛杉矶一家报纸曾邀她加盟,但她没有这样做。胡曾坦率地说过:“不是一点都没有考虑过的。我也没什么特别高尚的目的,当时也和别人一样,没出过国特想出国。”而最大的原因是她已经爱上了新闻职业,她说:想来想去发现自己最大的愉快就是将自己的东西变成方块字登出来,让许许多多人看见,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啊,而如果在美国当名中文小报记者,其价值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胡舒立的眼里:“加州的阳光虽然温暖,然而我们只不过是阳光中的一粒尘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