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天的行程安排室内参观的多,正好免了因气温上升引起的日晒之苦。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是今天的重头戏.来之前导游还在车上问这台北故宫里二十多万件珍贵文物出处是哪,有游客很干脆的回答是老蒋从大陆偷来的,导游巧妙的说;是当年为了防备日本人入侵大陆后擅自处理紫禁城及沈阳故宫文物或避免战争毁灭性破坏,国*党派人集中文物后辗转多处最后保存在台湾岛这个弹丸之地,只要这些无价之宝都还存在于中华大地,那就还是华夏子孙的共同财产。
当年故宫文物为躲避战火南迁历经多年匿藏于国党陪都重庆、党部南京,多次搬迁丝毫未损后在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觅得一块宝地最终落脚。“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年落成,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的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显得清丽典雅。少了帝王的霸气多了融于自然的协调。
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除了国*党溃逃台湾前带来的故宫旧藏之精华还有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60万件,馆内展品之多,除了一些镇馆之宝是做长期展览外大部分是每3个月更换1次,据说如此更换要好几十年才能把珍藏文物都见光,真是浩瀚八千年中华文明都浓缩于此了。
我们跟随导游进入博物院大厅,每个人都发了一个无线耳机,这样同一个旅游团的成员在同一个频道里听自己的带队导游讲解,展厅参观各旅行团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在各路游人摩肩接踵参观中,我们只有跟紧导游才能听清她对每件稀世之宝的仔细解说。女儿顽皮,她把耳机配套的无线黑匣子拨了另一个频道,里面马上传来另一队日本游客中导游的日文解说,比较先进的设施,这样在游客众多的展览厅里还能保持相对的安静,只是这里禁止拍摄的条文,让我的相机挂在脖子上成了累赘。
蜚声海内外的故宫珍品翡翠白菜和肉形石,导游肯定的说正在展览的是真品,而那幅清明上河图,虽说是第七版清院本,依然还是鸿篇巨制。我们把头贴近摆放翡翠白菜的特制玻璃展柜,利用里面摆好角度的放大镜仔细端详青帮白叶上的两只蝈蝈。形象逼真的肉形石是清代玉髓雕成,色彩纹理天然形成。“肉”的肥瘦层次分明,秀珍姐说那个肉皮上的毛孔的后来添加上去的,即便这样也令人叹为观止。
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之一毛公鼎至今仍然是商周青铜器铭文数目之冠。但我对商代青铜器的概念还停留在安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司母戊大方鼎,只觉得那个造型更好看,更气派,更深入脑海。
跟着导游继续参观,见过了玲珑剔透的象牙套球,有17层,每层都可以独立转动。见过了清朝微雕大师陈祖章以儿时课文“核舟记”里核桃微雕作品为蓝本精心雕刻核舟,核舟虽小但却雕了四扇窗户,窗户竟还能自由开合,雕了船舱,还饰以乌篷。虽长不盈寸,却刻了五个人。细微之处及人物神态都栩栩如生。
以前看过电视专题片,是专门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对里面印象还深的有清朝皇上的把玩之物多宝格,这次亲身光临也仔细端详过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了数十件清代多宝格,不只内含诸多小件珍宝,就连开合也有相当多机关。多宝格也犹如紫禁城这座巨大宝库的缩影,具有小型博物馆的概念。
在里面参观时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件精工雕琢到细如发丝的象牙屏,还有一只浑身上下无一裂纹汝窑水仙盆,还有一个色如白玉的定窑婴儿枕,还有一只稀罕少见的犀牛角杯,还有各朝各代名家画作、碑帖,还有巧夺天工的瓷器、漆盒等等。侄女在我这里拿去笔纸,就着展厅为保护文物而设定比较昏暗的灯光下认真的抄写字画的题跋和说明,就这样还引来一位老先生的赞扬,他睁大眼看了墙上布展的名人字画后再眯着眼看侄女抄写的小字,连说写得真好,弄得侄女都不好意思。
导游挑选那些展馆里的重点之处解说完毕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才一眨眼的功夫,不说我们一个团队做鸟兽散,就我们一伙五个人也各分三处,因为这里曲直回廊的展厅太多了,一不留神就跟前面的人走散。因为没有开通国际漫游,这里大家的手机已成了摆设,还好有时间可以控制,到点会到导游说的乘车集合地集中的。我临上车前也抓紧了时间买了一点馆里纪念品店销售的有白菜摆设的小物件回去带给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