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汉廷 他永远活在大海中
2005-2-6 15:17:39 作者:李劼 来源:上远公司党工部
贝汉廷船长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吴淞商船学校航海系,197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4月23日,贝汉廷在联邦德国接收新船香河轮时,就在他59岁生日那天,积劳成疾不幸逝世。贝汉廷船长一生献身中国的远洋运输事业,他永远活在大海中,活在中国远洋人的心中。
贝汉廷,浙江镇海县人,1926年4月23日出生,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吴淞商船学校航海系,先后在海鹰轮船公司、华南海运局、上海海运局、中捷海运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上海航道局、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船舶工作;1958年起从事远洋运输事业,1962年6月起任远洋船舶船长;1979年3月加入中国***; 1983年2月获船舶高级工程师职称,1984年7月起担任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指导船长;1979年和1981年两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8月荣立二等功一次,1982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4月,在联邦德国接收新船香河轮时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仅仅59岁。
投身大海 立志报国
“要把我最大的力量贡献给祖国的航海事业。”在30多年的航海生涯中,贝汉廷始终如一地实践着自己年轻时立下的誓言。
1949年6月,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欢歌声中,贝汉廷结束了在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航海系为期三年的学习。新中国百废待兴,毕业后的贝汉廷北上辽宁,在营口港登上了一艘200吨级的木壳机帆船“安海5号”,开始了自己的航海人生。随着祖国海运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以后的几年中,贝汉廷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华南海运局和上海海运局船舶从事沿海运输,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船舶大副。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友好国家合作,相继组建了中波轮船公司和中捷海运公司。1958年,贝汉廷被派往中捷海运公司船舶任大副,从此踏上了远洋航运的**征程。1961年,新中国第一家远洋运输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简称中远)广州分公司(简称广远)成立,贝汉廷又很快被调到该公司工作。1962年,贝汉廷被任命为船长,成为解放后我们党和国家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远洋海员和远洋船舶船长。1964年,贝船长指挥友谊轮抵达阿尔巴尼亚都拉斯港,正在那里访问的***总理亲切接见了全体船员,并同船员交流,合影留念。周总理对远洋海员的关怀更加坚定了贝船长献身远洋运输事业的决心。
同年,和平轮首航非洲,在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尼喀总统、副总统和桑给巴尔总统(当时坦桑尼亚分为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个国家)一起登上这艘来自远方的中国船。三位总统和中国船长贝汉廷在甲板上的合影,成为当地新闻中的一段友谊佳话。1965年,中远从法国购入万吨级远洋货轮九江轮,贝汉廷又担任了九江轮船长。
正当中国远洋事业成功起步进入成长期的时候,“*****”爆发。1970年,贝汉廷船长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调离远洋战线,来到上海航道局,在一艘挖泥船“航峰一号”上任三副。无情的打击并没能摧毁贝汉廷船长为远洋事业奋斗的意志和决心。1974年,***总理主持中央工作,落实党的政策,贝汉廷终于重返远洋,来到中远上海分公司(后更名为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简称上远)。此时,正是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自己的远洋船队,“用三五年时间,改变靠租船运输的面貌”,上远进入大发展的时期,贝汉廷船长高兴万分,精神百倍。他不禁欢呼:“这下我要大干特干了!”在随后的11年时间里,贝汉廷船长为了发展远洋事业,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忘我拼命地工作。接新船,开辟新
航线,承运成套设备和重要物质,哪里需要他就奔赴那里;首航美国,海上营救,培养祖国航海事业人才,他一次次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国争光 享誉中外
“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贝汉廷船长的这句名言,现在听来,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1979年3月,作为中美恢复海运通航的友谊使者,柳林海轮从上海起航首航美国西雅图港,贝汉廷受命担任船长,指挥柳林海轮完成首航任务。行前,他为这次特殊航行做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为了体现中国海员应有的职业高水准,他指挥柳林海轮在预定时间精确抵达西雅图港。整个西雅图为新中国第一艘商船的到达而欢腾,每天来柳林海轮参观交流的人川流不息,“中国”、“柳林海”和“贝汉廷”成为当时媒体最热门的名词。柳林海轮停靠西雅图港期间,贝汉廷船长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拜访了港口和当地许多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者。他还通过电视同美国观众见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他一边做好外事工作一边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通过卓有成效的洽谈和交涉促使装卸公司积极配合柳林海轮顺利实现装卸计划。在我国代表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船员的齐心努力下,贝船长指挥柳林海轮圆满完成了首航美国的任务。
1978年4月,天津化纤厂从联邦德国进口的成套设备急需从汉堡港运回天津。贝汉廷船长所在的汉川轮接到指令前往装运。然而,要一船一次装回这套设备非常困难。因为总共44个大件,有近5000立方米,其中最高4.3米,最长37.8米,外型不规则,装卸运输中不能碰、不能压。古板的德国人根本不相信汉川轮能一次装回这批货。为了满足祖国建设的需要,为了装下全部货物并安全运回国,贝船长组织驾驶员们认真分析本船的技术状况,研究返航沿途气象条件,前往码头堆场实地测量核对每一件货的实际尺寸,并用硬纸板按比例制成货物模型,反复船图上模拟装载,精心制订配载图和装货计划,使每件货物在舱内或甲板上都找到最佳装载位置。当全部成套设备被奇迹般装上汉川轮时,汉堡港轰动了,港口当局、装卸公司、港内停靠的其它船舶船员,都前来实地考证参观。装卸公司拍下了装货全过程照片存档;电视台三次到船采访拍摄新闻。德国人赞叹到:“杂货船货物装到这种水平在汉保港还是第一次。”6月份,汉川轮将货物安全顺利运抵天津港时,中远总公司召开了大型现场会,对贝船长和汉川轮“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表彰。
1981年4月,贝船长再次指挥汉川轮在荷兰鹿特丹港,成功将6000多立方米、34大件成套设备有条不紊地装载在舱盖板上,又一次震惊了西欧,联邦德国记者专程赶来拍摄记录片。
1978年12月12日,塞浦路斯籍货轮“艾琳娜斯霍浦”号在地中海遇难,途径此海域的汉川轮在贝汉廷船长的指挥下,冒着狂风暴雨,成功将难船上的16名船员和1名家属全部救起。为了来往船舶的航行安全,贝船长又将汉川轮当作航标,打开所有照明,守在难船边一个通宵,先后用无线电话警告了6艘船舶及时避让难船。贝汉廷船长及汉川轮船员这种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令获救船员感恩不尽,更获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欧洲许多国家的报纸对此作了报道。
他以自己的精神和行动,让“Captain Bei”(“贝船长”)的名字传遍了国际航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