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讯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逐步清晰,海洋工程产业正在步入黄金发展期。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11年,上海外高桥、大连船舶重工、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等多家企业共获得18座(艘)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金额近50亿美元,约占全球成交额10%。日前,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从不同方向推动和指导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此,记者就业界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专访了我国著名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师、中国大(超大)型船舶设计先导、中国FPSO开拓者、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赵耕贤研究员。
记者:海洋工程产业包括哪些领域?
赵耕贤:就海洋工程产业概念而言,内涵极其丰富,是个体系十分庞大的范畴。其中,包括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矿藏采掘、海洋生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施工作业、海上潜水作业、海上生活服务、海上抢险作业、海上补给运输、海上救助作业、海上科学考察等。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用于发展海洋工程产业的装置,其功能各异,且非常复杂。近年来,国际上将它划为两大类“OS”(海洋工程)与“OSV”(海洋工程船)。其中,海洋工程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是当今人类最为关注,也最为活跃的领域。因此,人们常说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还是指海洋工程产业中“海洋油气产业链”中游环节的装备,即几种典型的海洋油气钻采装置,如FPSO(浮式生产储卸装置)、Semi(半潜式钻井平台)、Juck-UP(自升式平台)、Spar(柱筒式钻采平台)、TLP(张力腿平台)、CPT(顺应塔式平台)、海底采油树(SPS)、浅水/深水钻井船(SDS/DDS)。这一类装置恰恰又是当今衡量一个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记者:当前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赵耕贤:当前,世界海洋油气装备的投资占整个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的70%以上,海洋油气装置给造船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很多造船企业纷纷向海工领域转型。但事实上,这一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高附加值的五高领域。准入的门槛不仅高,而且需要的资金更为庞大。与船舶截然不同的是,它们大都没有动力,需要由拖轮将其拖到指定的工作海域,系泊在海里,或深海环境中工作。它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能在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作业。因此,需要适应不同海域的环境条件。由于受环境以及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除了要经受风浪的侵蚀,还要考虑超强台风等灾害性环境载荷作用。所以,建造工艺要求高、抗疲劳能力强,一般要求25~40年不进坞修理。为了保证海洋工程装备功能的最大化,海洋油气装置通常采用高强度甚至特殊强度的钢材,从而使结构疲劳问题突显。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构造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海洋油气装置的国内外分包商极多,而分包商所需的技术参数相互制约。更为复杂的是配套设备的运输、仓储、保管、安装、调试等都十分复杂。
记者:当前,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对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倾注了很高的热情。那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赵耕贤:2010年8月Offshore杂志统计,世界上所有浮式生产系统286座中,FPSO为186座,占65%。其中,新建FPSO为70座,约占36%。我国已拥有17座FPSO,约占9%。其中,新建FPSO为11座,占世界上新建FPSO的15.7%。其余6座由旧油船改装而成。
据Offshore杂志2010年7月报道,世界上水深超过4000英尺的121座深钻采装置中(Deepwater Drilling Rigs),84座是深水半潜平台(SS-Deepwater Semis),占69%。37座是深水钻井船(DS-Deepwater Drillships),占37%。其中2008年我国一座GVA7500型、可变载荷为7000吨的深水半潜平台也被统计在内。世界上的Semi,目前已发展到工作水深达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超过12000米,最先进的第六代Semi半潜式钻井平台。2011年我国上海外高桥为中海油设计建造了第一座第六代Semi钻井平台。
深水钻井船是韩国发明的,2010年世界上深水钻井船订单全被韩国四个造船企业所垄断。在2011年35座订单未统计在内,其中,韩国为26座,巴西7座,我国2座(占世界5.7%)。我国是继巴西以后,第三个接到这类订单的国家。
据Offshore杂志2011年7月报道:世界上水深超过350英尺的Juck-UP有129座。其中有我国大连船舶重工在2006年及2009年承建的400英尺的JU2000,以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2011年承接世界上最新型的JU2000E。
而Spar、TLP、CPT全球量也很稀少,Spar为18座,主要用于墨西哥湾的有17座,东南亚1座。TLP 为25座,主要用于墨西哥湾的有16座,西非4座,北海3座,巴西和东南亚各1座。CPT更是十分稀少,全球只有5座,其中西非2座,墨西哥湾3座。
从上可以明显地看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FPSO、Semi、Juck-UP和钻井船方面,已有较显著的业绩,特别是FPSO和Semi。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已实现从无到有,且FPSO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占有率比较高。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Spar和TLP的前瞻性研究。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业大有增长之势,特别是我国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产业之后,已开始向深海进军。
记者:与先进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差距?
赵耕贤:就海洋工程装备的“载体”本身设计与建造而言,与先进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并不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海洋工程的总包能力、集成能力、测试技术及调试技术,特别是海洋工程标准体系、国际专利的特殊设备与控制系统,我国更是严重缺失。
据有关人士介绍,2003年我国蓬莱19-3油田的30万吨级超大型FPSO(海洋石油117)国际招标中,尽管是我国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标。但事后去韩国造船企业考察时,就发现我国的投标文件,包括管理、技术,实施过程中的硬软件等的差距至少落后10年。
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规模又不同于运输船舶,往往是单个项目的合同(一艘/座),当然也有签订1座/2座,意向1座/2座。因为它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海洋油气田开发的模式,即海洋油田发展计划(ODP)。而ODP又取决于海洋油气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也就是上游物探和油藏分析结果。
所以,我国的造船企业,应该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加速有关的投入与建设。可从“规划”中的“产业规模、形成骨干企业集团、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制造能力”四个方面,制定自身的“指标”。着手研究通过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措施,去实现这个“指标”。除了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更应该从管理模式、人力组织、测试手段、资金投入方面进行研究。
记者:纵观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其海洋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方面的支持,他们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赵耕贤: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世界上一些海洋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确实需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并提出优先发展海洋科技战略。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海洋产业产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最高的国家。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速铝质船和渡船、海洋油气、海洋研究、海上旅游、海洋环境管理等。澳大利亚政府特别重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定要在有效可持续性以及最佳化发展上使海洋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为此,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和科学理事会(AMISC)指出了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海洋产业各领域在本世纪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提高海洋产业的管理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和教育训练,提出海洋各产业问题及对策。
日本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海洋产业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一半。日本海洋科研设施和设备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尤其是海洋调查船、深海潜水器,以及海洋观测仪器等。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主要是重视海洋环境问题,加快海洋能源开发,加强海洋尖端技术研究,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振兴海洋娱乐业。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开发北海油气田,很快形成了英国海洋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海洋是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保护并利用海洋就是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2000年,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USTB)提出今后5~10年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科技计划。
加拿大为了推进国家的海洋开发,制定了21世纪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其中制定了实现海洋战略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加深对海洋的研究,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设立了“沿海护卫队”,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制定综合管理计划,确保海运和海事安全,振兴海洋产业,增进国际合作,增强公共教育等。
韩国更是专门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海洋韩国21》,有100个具体计划组成的8个特定目标。欲通过蓝色革命,大力增强国家海洋权利。提出海洋发展要达到四化:世界化、未来化、实用化、地方化。其中有三个基础目标:提高韩国领海水域的活力,开发以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坚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美国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支柱之一。美国提出的21世纪海洋战略,最核心的原则有四点:加强对海洋和沿岸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经济利益,确立海洋探查国家战略,提高海洋研究和教育水平。为振兴、提高和普及海洋科学教育,美国确立了统一的国家推进体制;充实教育网络,促进海洋学家与教育者的协作,加强民间团体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推进民间和学术界的合作研究,建立各省厅的横向科学研究计划;调整海洋和沿岸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战略。
记者: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赵耕贤: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及其总成,基本上都是由造船业提供。无论管理模式、生产组织、人才结构,还是规范准则、技术要求、控制系统、质量标准等等,都远远不同与“舰船”。它的设计与建造并不只是造船界的事,而是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子、材料等诸多行业的技术发展,它是工业国家的综合国力象征。据有关资料显示,下游建造1万吨的运输船舶,就能拉动上游3000个的就业岗位。而海洋工程装置的就业岗位会更多。因为,它能拉动相关行业技术与配套行业的发展,促使设备厂商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特种设备与系统,并对已有的设备与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因此,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必定对所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而某种海洋工程装备(如VLFS、ROV、深潜器、水下空间站)的研究与开发,对保卫海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记者:我国应该如何发展?
赵耕贤: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给造船业带来新的机遇,已成为造船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国有能力、有资质的造船企业应该进行适应性的结构调整,包括经营方向、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人才结构、软硬件建设等。
如何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国内刚刚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是极好的福音。我国造船企业应在这“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全面运筹,有序地发展。正确锁定目标,制定具体规划。形成地域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大型骨干企业,具有总包能力。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要超出自身的能力,去硬挤这一市场。在没有准备情况下,不仓促上阵。切忌重复建设和能力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