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看了不后悔!!!!!!!!!!!
人生磋砣,命运突兀,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曾感叹过生命的飘渺, 世事的惶惑,我们都曾问过生命的义意,人生的价值。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义意何在,这些都是我们问过不止一次的问题。人只要还有精神,这些问题就不可能不问。而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人生就不可能不恍惚,不彷徨。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本书正是对人生的思考。我们想要回答的,不仅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以什么为标准,以什么为方向。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场伟大的变革之中,经济的发展使它可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的强国。但社会的激烈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混乱。有人说中国正从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变成一个实用主义的社会,而这个实用主义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钱。但以钱为标准恐怕并非长久之计,那样人只会成为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一个社会要想成为世界的主导,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还需要思想。西方社会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除了它开创的工业革命之外,还有它深厚的人文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它的犹太基督教文化,也表现在自文艺复兴以来所产生的现代化思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民主与自由,人权与法制,社会制度与人民公约,以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观念等等,无不都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文土壤之中。另一方面,人文思想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是相辅相存的。当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只缘于它对己发展国家的追赶,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加速。但当距离相对减小之后,如想要维持这一发展速度,就必须使经济、科技、人文思想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历史上从未有过只是经济强大,而无文化思想的帝国。
可惜当今中国的文化思想并不活跃,也许大家以赚钱为主,其它的事情己经顾不得了。中国的传统儒教在文革时受到至命的打击,一蹶不振。再说儒教的礼仪与君臣父子的社会关系更适合于大家族式的封建社会,而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在文革中达到顶峰的狂热共产主义理想在今天已经成为往事。这样一来大家已没什么精神支柱,唯有回到权与利的实用主义观念上。其实权利何尚不是贯穿历代中国社会的精神主线,甚至可以说它本身也是儒教文化的产物。儒教并非以神为主,所以是一种现世主义的人本文化。儒教中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社会的纲常与地位摆到了首要的位置。既然地位如此重要,那么人生的最高目标就理所当然是当官了,也就是要在这个地位的阶梯上往上爬。这与人皆有之的追求利益的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思想。所以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现实主义社会的人生观与奋斗观:第一是吃苦,第二是要管人,也就是要在互相攀比之中比你高出一等。中国人的苦,能吃苦,会吃苦,世界有名。可惜苦吃多了,会吃出一个悲惨的人生观,并且对痛苦麻木不仁。难怪有人感叹,中国人为什么不懂得快乐和享受。中国人的互相攀比,要做人上人的志向也是尽人皆知。在中国国内的公司里面,如果三四十岁你还在做技术工作,必然遭人耻笑,被认为没有出息。三四十岁再怎么也应该弄个部门经理的当当。看来与天斗与地斗比不过与人斗,能否管人是我们评价出息的唯一标准。可惜现实中不能人人都当主管。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尽能当将军的士兵是极少数。这样一来,大多数没有当将军也没有当主管的人们恐怕是要痛苦了,要没出息了。如此的社会理念给大多数人带来什么好处呢?对中国的公司来讲,能干的人都做了经理,就难怪技术水平总是上不去。在海外,一帮中国朋友聚会,搞不好就要谈股票,或者是互相吹虚自家小孩如何得了。可惜笔者既没有股票,小孩也不争气,每次必被比得灰头土面,所以对此风气便是深恶痛绝。由此想到中国人的这些世利观念恐怕还是要改一改的为好。很难想象一个市侩计较的社会会是一个引领世界之风气的社会。如果中国不仅想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想成为一个领导世界潮流的强国,那么改变观念的工作刻不容缓。而要改变观念,我们必须从改变深层文化思想做起。
改变思想不能只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只是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历来是行不通的,并且以犹太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有它自己的包袱与局限。改变思想也不能只是拿来主义,只要将中西文化加在一起就算了事。改变思想应志在创新,创造一套符合现代人类知识的新的思想体系。传统中国文化多讲究格物致志,就事论事,以对具体事物的评价来获得为人处世的方略。这大有多干实事,少讲主义之风。问题是,少讲主义就少讲了思辨与理性,而理性思辨是人类思维最有力的工具。一条原则,可以推而广之,往往抵得上一百条就事论事。缺少解剖与分析使中国的哲学多拘于朦胧的感受与神秘主义,而过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中国的传统思想缺乏对大自然的兴趣。这使得科学之花没有在中国的土壤里开放。西方哲学多以分析与逻辑为主,这是它的长处。但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观点与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格格不入,可以说己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而没有形而上学,也就没有西方哲学,所以大家已经听到哲学己死的呼声。西方文化的另一大支柱就是宗教。一方面,有神论的宗教与科学互不相容。但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又少不了用宗教作为它的精神支柱与道德基础。这正是西方文化思想的奇形与包袱。始于三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反宗教。但这一运动并不彻底。上帝虽然在康德那里被证明为理性的不可能,但它却被保存于一种非经验领域的感性之中。所以上帝仍然存在,宗教仍然存在,这是出于社会道德的需要。没有宗教就没有正义与邪恶,似乎就分不清好与坏。看一看近几年的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宗教非但没有衰落,反到有增强之势。为了道德的需要而虚置一个上帝,这不能不说明这一道德与哲学体系的蹊跷和矛盾。由此种种,说明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它们都有不再适应当今人类科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以现代人类科学知识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新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观念已是势在必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突破与创新,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需要。这种新的思想也正可以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可以成为它引领世界潮流的基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它可以使中国成为真正义意上的强国。当今中国的思想混乱与理想真空正为创造这种新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对新思想的需求不仅存在于当今中国,也存在于当今世界。社会、人生的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生活形态,可以被看成是我们社会运行中的软件。软件是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被硬件所左右的。而社会运行的硬件是指社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也是特定生存环境的结果,因为社会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相应技术发展的环境及动力。所以简单地说,新的环境促成了新的技术与生产方式,而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最终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与思想的形成。回顾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每当我们人类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和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技术、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我们人本身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结果:环境变了,生存的方式也就变了。大约在四、五百万年前,地球气候的变冷使非洲的热带森林树木剧减,这迫使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到了草地上,成为一种直立行走的动物。在一百万年前,气温的进一步变冷,冰川的聚集,海平面的下降,使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我们人类为了寻找新的资源而走出了非洲。在十万年前,气温转暖,食肉动物剧增,非洲草原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这迫使新生的现代人类再一次走出非洲,来到世界各地。但随着人类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光靠打猎为生己经不能维持人口的生长,这促使了在一万年前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耕犁的发明,农业的发展使人类从一个开放的游牧的社会变成一个封闭的定居社会。而发生在两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又将我们从一个封闭的村落社会转变成为一个开放、游离的城市化社会。每一次新的生存环境,都催生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也从而带来了新的思想及其社会观念。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是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呢?当今人类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呢?
从很多方面来讲,当今的人类社会又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这首先表现在世界人口的饱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可承受的人口数量也是有限的,而我们当今世界的人口总数正在接近这一极限。这不仅表现在地球的自然资源被大肆开发,生态环境严遭破坏,动物种类急剧灭绝,也表现在地球的淡水,能源,土地资源已经被利用到了极限。更多的人口只能以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代价。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生存的目标和规则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的繁荣不能只是以人口的数量来衡量,生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人口,多子多孙。控制人口也使我们人为地减少了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作用。另一个当今社会的特点是科技知识的急剧膨胀。用科技的发展来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甚至取代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对策。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改变很多由进化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我们生存的游戏规则。比如各种避孕方法的应用,使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不只是为了生育,而可以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这虽然有违自然进化的初衷,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与自然进化的力量相抗衡。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试图用科技的力量来取代生物进化的力量。最后,当今的人文思潮,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科技带来的人类毁灭性武器等等使人们意识到互相合作,和平共处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标志就是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互相合作。而互相合作的基础就是用理性商榷、互相理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争端,而要尽量避免暴力冲突的矛盾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一点称之为人类的文明原则。它也是贯穿本书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重要的是,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幸的是,这一文明原则却是与很多自然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违背的。在自然界,包括我们的人性当中,解决矛盾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互相对抗、冲突、乃至暴力。其结果要么是弱肉强食,要么是在对抗中达到平衡。这些方法与文明原则中所倡导的理性、和睦、互相理解相去甚远。这对我们是一大挑战,也迫使我们去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观念。在本书中所要提及的一些有争议性的观点,比如新的男女忠贞思想、新的婚姻模式等等,在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用文明原则去取代暴力抗争所做出的试尝。总的来说,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着世界人口饱和、科技迅猛发展、文明原则的必需这样一个新的生存环境。这一新的生存环境正是催生新的思想,新的社会观念的前提。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的生存环境(硬件)相比较,我们现存的思想观念(软件)却十分陈旧。我们现行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大宗教体系大都建立在古老的农业封建社会之上。它们已经过时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它们的过时正是让我们当代人类感到迷惑的原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与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知识相一致的新观念、新思维。
本书正是在上述想法上写成的。谈不上有系统的理论,也谈不上有惊人的创新。所写之事只是笔者对一些人生问题的思考。只希望能对上面所说的新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想促进读者对人生的思考。除最后一章外,本书完全是从个人人生的角度来写成的,对社会问题相提较少。不过人是社会的动物,要了解人生不能不涉及社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本书对社会也有一些评述。笔者多年从事理论物理与材料科学的研究,对哲学知之甚少。但探讨人生不能不涉及到哲学,对哲学描述中的谬误之处,只能敬请读者包涵。但正因为笔者长年从事科学研究,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一切问题。这包括哲学、人生、社会、情感。本书的另一特点就是尽量引证相关的科学和社会学实验数据来讨论社会与人生的具体问题。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有感于国内诸多对人生情感问题的探讨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就事论事,在观念上停留于问题的表面,在肤浅的层面上翻来复去,永远跳不出陈旧观念的糟粕。纵观这些文章,其实与两千年前的论述并没有太大不同。既然这样讨论了两千年都不能有什么结果,即使再讨论一百年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用处。所以重要的是要切换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新思维模式的基础就是科学和社会学实验,通过对事情深入具体的研究,得到一种更深的了解。比如对人的情感问题,一方面必须研究人的进化过程,对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必须研究大脑神经回路与荷尔蒙的运行,知道感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对爱与不爱翻来复去说上一千遍,最后对爱情问题仍然只会感到迷惑。其实在国外,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己经不再是拘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建立在最新的调查与实验结果之上。只希望可以通过此书促进大家在人文感情思考上的科学实证风气。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场伟大的变革之中,经济的发展使它可望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的强国。但社会的激烈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混乱。有人说中国正从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变成一个实用主义的社会,而这个实用主义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钱。但以钱为标准恐怕并非长久之计,那样人只会成为钱的奴隶,而不是主人。一个社会要想成为世界的主导,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还需要思想。西方社会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除了它开创的工业革命之外,还有它深厚的人文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它的犹太基督教文化,也表现在自文艺复兴以来所产生的现代化思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民主与自由,人权与法制,社会制度与人民公约,以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观念等等,无不都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文土壤之中。另一方面,人文思想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也是相辅相存的。当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只缘于它对己发展国家的追赶,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加速。但当距离相对减小之后,如想要维持这一发展速度,就必须使经济、科技、人文思想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历史上从未有过只是经济强大,而无文化思想的帝国。
可惜当今中国的文化思想并不活跃,也许大家以赚钱为主,其它的事情己经顾不得了。中国的传统儒教在文革时受到至命的打击,一蹶不振。再说儒教的礼仪与君臣父子的社会关系更适合于大家族式的封建社会,而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在文革中达到顶峰的狂热共产主义理想在今天已经成为往事。这样一来大家已没什么精神支柱,唯有回到权与利的实用主义观念上。其实权利何尚不是贯穿历代中国社会的精神主线,甚至可以说它本身也是儒教文化的产物。儒教并非以神为主,所以是一种现世主义的人本文化。儒教中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社会的纲常与地位摆到了首要的位置。既然地位如此重要,那么人生的最高目标就理所当然是当官了,也就是要在这个地位的阶梯上往上爬。这与人皆有之的追求利益的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思想。所以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现实主义社会的人生观与奋斗观:第一是吃苦,第二是要管人,也就是要在互相攀比之中比你高出一等。中国人的苦,能吃苦,会吃苦,世界有名。可惜苦吃多了,会吃出一个悲惨的人生观,并且对痛苦麻木不仁。难怪有人感叹,中国人为什么不懂得快乐和享受。中国人的互相攀比,要做人上人的志向也是尽人皆知。在中国国内的公司里面,如果三四十岁你还在做技术工作,必然遭人耻笑,被认为没有出息。三四十岁再怎么也应该弄个部门经理的当当。看来与天斗与地斗比不过与人斗,能否管人是我们评价出息的唯一标准。可惜现实中不能人人都当主管。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尽能当将军的士兵是极少数。这样一来,大多数没有当将军也没有当主管的人们恐怕是要痛苦了,要没出息了。如此的社会理念给大多数人带来什么好处呢?对中国的公司来讲,能干的人都做了经理,就难怪技术水平总是上不去。在海外,一帮中国朋友聚会,搞不好就要谈股票,或者是互相吹虚自家小孩如何得了。可惜笔者既没有股票,小孩也不争气,每次必被比得灰头土面,所以对此风气便是深恶痛绝。由此想到中国人的这些世利观念恐怕还是要改一改的为好。很难想象一个市侩计较的社会会是一个引领世界之风气的社会。如果中国不仅想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想成为一个领导世界潮流的强国,那么改变观念的工作刻不容缓。而要改变观念,我们必须从改变深层文化思想做起。
改变思想不能只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只是照搬西方。全盘西化历来是行不通的,并且以犹太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有它自己的包袱与局限。改变思想也不能只是拿来主义,只要将中西文化加在一起就算了事。改变思想应志在创新,创造一套符合现代人类知识的新的思想体系。传统中国文化多讲究格物致志,就事论事,以对具体事物的评价来获得为人处世的方略。这大有多干实事,少讲主义之风。问题是,少讲主义就少讲了思辨与理性,而理性思辨是人类思维最有力的工具。一条原则,可以推而广之,往往抵得上一百条就事论事。缺少解剖与分析使中国的哲学多拘于朦胧的感受与神秘主义,而过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中国的传统思想缺乏对大自然的兴趣。这使得科学之花没有在中国的土壤里开放。西方哲学多以分析与逻辑为主,这是它的长处。但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观点与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格格不入,可以说己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而没有形而上学,也就没有西方哲学,所以大家已经听到哲学己死的呼声。西方文化的另一大支柱就是宗教。一方面,有神论的宗教与科学互不相容。但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又少不了用宗教作为它的精神支柱与道德基础。这正是西方文化思想的奇形与包袱。始于三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反宗教。但这一运动并不彻底。上帝虽然在康德那里被证明为理性的不可能,但它却被保存于一种非经验领域的感性之中。所以上帝仍然存在,宗教仍然存在,这是出于社会道德的需要。没有宗教就没有正义与邪恶,似乎就分不清好与坏。看一看近几年的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宗教非但没有衰落,反到有增强之势。为了道德的需要而虚置一个上帝,这不能不说明这一道德与哲学体系的蹊跷和矛盾。由此种种,说明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它们都有不再适应当今人类科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以现代人类科学知识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新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观念已是势在必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突破与创新,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需要。这种新的思想也正可以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可以成为它引领世界潮流的基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它可以使中国成为真正义意上的强国。当今中国的思想混乱与理想真空正为创造这种新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对新思想的需求不仅存在于当今中国,也存在于当今世界。社会、人生的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生活形态,可以被看成是我们社会运行中的软件。软件是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被硬件所左右的。而社会运行的硬件是指社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也是特定生存环境的结果,因为社会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相应技术发展的环境及动力。所以简单地说,新的环境促成了新的技术与生产方式,而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最终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与思想的形成。回顾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每当我们人类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和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技术、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我们人本身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结果:环境变了,生存的方式也就变了。大约在四、五百万年前,地球气候的变冷使非洲的热带森林树木剧减,这迫使人类的祖先从树上下到了草地上,成为一种直立行走的动物。在一百万年前,气温的进一步变冷,冰川的聚集,海平面的下降,使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我们人类为了寻找新的资源而走出了非洲。在十万年前,气温转暖,食肉动物剧增,非洲草原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这迫使新生的现代人类再一次走出非洲,来到世界各地。但随着人类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光靠打猎为生己经不能维持人口的生长,这促使了在一万年前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耕犁的发明,农业的发展使人类从一个开放的游牧的社会变成一个封闭的定居社会。而发生在两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又将我们从一个封闭的村落社会转变成为一个开放、游离的城市化社会。每一次新的生存环境,都催生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也从而带来了新的思想及其社会观念。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是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呢?当今人类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呢?
从很多方面来讲,当今的人类社会又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这首先表现在世界人口的饱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可承受的人口数量也是有限的,而我们当今世界的人口总数正在接近这一极限。这不仅表现在地球的自然资源被大肆开发,生态环境严遭破坏,动物种类急剧灭绝,也表现在地球的淡水,能源,土地资源已经被利用到了极限。更多的人口只能以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代价。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生存的目标和规则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的繁荣不能只是以人口的数量来衡量,生存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人口,多子多孙。控制人口也使我们人为地减少了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作用。另一个当今社会的特点是科技知识的急剧膨胀。用科技的发展来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甚至取代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对策。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改变很多由进化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我们生存的游戏规则。比如各种避孕方法的应用,使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不只是为了生育,而可以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这虽然有违自然进化的初衷,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与自然进化的力量相抗衡。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试图用科技的力量来取代生物进化的力量。最后,当今的人文思潮,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科技带来的人类毁灭性武器等等使人们意识到互相合作,和平共处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标志就是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互相合作。而互相合作的基础就是用理性商榷、互相理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争端,而要尽量避免暴力冲突的矛盾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一点称之为人类的文明原则。它也是贯穿本书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重要的是,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幸的是,这一文明原则却是与很多自然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违背的。在自然界,包括我们的人性当中,解决矛盾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互相对抗、冲突、乃至暴力。其结果要么是弱肉强食,要么是在对抗中达到平衡。这些方法与文明原则中所倡导的理性、和睦、互相理解相去甚远。这对我们是一大挑战,也迫使我们去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观念。在本书中所要提及的一些有争议性的观点,比如新的男女忠贞思想、新的婚姻模式等等,在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是用文明原则去取代暴力抗争所做出的试尝。总的来说,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着世界人口饱和、科技迅猛发展、文明原则的必需这样一个新的生存环境。这一新的生存环境正是催生新的思想,新的社会观念的前提。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的生存环境(硬件)相比较,我们现存的思想观念(软件)却十分陈旧。我们现行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大宗教体系大都建立在古老的农业封建社会之上。它们已经过时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它们的过时正是让我们当代人类感到迷惑的原因。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与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知识相一致的新观念、新思维。
本书正是在上述想法上写成的。谈不上有系统的理论,也谈不上有惊人的创新。所写之事只是笔者对一些人生问题的思考。只希望能对上面所说的新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想促进读者对人生的思考。除最后一章外,本书完全是从个人人生的角度来写成的,对社会问题相提较少。不过人是社会的动物,要了解人生不能不涉及社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本书对社会也有一些评述。笔者多年从事理论物理与材料科学的研究,对哲学知之甚少。但探讨人生不能不涉及到哲学,对哲学描述中的谬误之处,只能敬请读者包涵。但正因为笔者长年从事科学研究,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一切问题。这包括哲学、人生、社会、情感。本书的另一特点就是尽量引证相关的科学和社会学实验数据来讨论社会与人生的具体问题。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有感于国内诸多对人生情感问题的探讨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就事论事,在观念上停留于问题的表面,在肤浅的层面上翻来复去,永远跳不出陈旧观念的糟粕。纵观这些文章,其实与两千年前的论述并没有太大不同。既然这样讨论了两千年都不能有什么结果,即使再讨论一百年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用处。所以重要的是要切换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新思维模式的基础就是科学和社会学实验,通过对事情深入具体的研究,得到一种更深的了解。比如对人的情感问题,一方面必须研究人的进化过程,对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必须研究大脑神经回路与荷尔蒙的运行,知道感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对爱与不爱翻来复去说上一千遍,最后对爱情问题仍然只会感到迷惑。其实在国外,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己经不再是拘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建立在最新的调查与实验结果之上。只希望可以通过此书促进大家在人文感情思考上的科学实证风气。
阅读(1025) | 评论(1)| 收藏(0)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
2007-2-2 8:47:00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