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公路建设倡导“科技强交”落实“两型”战略
和“十一五”相同的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农村公路,在“十二五”还将得到一如既往的加倍重视。
早在“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中,就已经提出要确保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公路)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通畅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据统计,“十一五”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
李盛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目前,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有路走、有车坐,‘村村通’成为广大百姓最欢迎的‘德政工程’,‘十二五’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总量不会低于‘十一五’,农村公路养护将放在重要位置。”
“十二五”期间,上海海博物流农村公路建设将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推进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通达、通畅建设任务,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出行需求;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包括桥梁新改建工程、安保工程等,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状况,包括县乡道改造、连通工程等,提高农村公路的网络化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农村公路总里程有望达到390万公里。
规划还重点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和政策,力争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中西少边穷”,继续加大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运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十一五”期间,针对区域发展条件,交通运输部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对“中西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经过五年的努力,东中西部交通运输发展差距正在缩小。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时期,中西部交通固定资产总投资2.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56%,投资额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8倍,中西部地区的省际运输大通道已经基本形成。
在这一点上,“十二五”规划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需求,包括政策趋向,资金安排上,都充分体现了“十二五”
国家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在落实国务院方针政策的时候,特别提出了国务院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原本属于地方战略的规划内容开始上升为国家规划,“十二五”规划里反映了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律、总体功能规划战略和城镇规划内容,这些战略趋向特别在政策上,都明显提出了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进一步加大投资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国省道改造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做出更大贡献。
倡导“科技强交”,提高交通科技含量
众所周知,当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没有理由不搭上科技这班风驰电掣的“顺风车”,由此看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十一五”规划在政策措施的篇章里提出,海博物流要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进行提高科研能力、改善科研条件和整治科研环境的建设,初步建立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公路交通建设养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信息化技术、运输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
显然,“十二五”期间,交通在科技这条路上的探索会进行得更深入,走得更远。接下来的五年里,公路将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交通运输行业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这方面的具体目标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国省道重要路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值得期待的是,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公路交通,必将成为“十二五”公路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落实“两型”战略,绿色低碳成为主题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的概念在一夜之间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事实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要求,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在当年的“十一五”规划里,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绿色交通”的概念。只在“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章节里有一小段关于“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严格贯彻执行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施工、运营过程中的环保检测、监督工作。
“十二五”规划用了一整章的篇幅,逐节阐述绿色交通的内涵,要求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 S P)和化学需氧量(CO 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早在“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中,就已经提出要确保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并基本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公路)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通畅工程”(指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和服务。据统计,“十一五”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
李盛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经过‘十一五’的建设,目前,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有路走、有车坐,‘村村通’成为广大百姓最欢迎的‘德政工程’,‘十二五’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总量不会低于‘十一五’,农村公路养护将放在重要位置。”
“十二五”期间,上海海博物流农村公路建设将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推进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通达、通畅建设任务,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出行需求;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包括桥梁新改建工程、安保工程等,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状况,包括县乡道改造、连通工程等,提高农村公路的网络化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农村公路总里程有望达到390万公里。
规划还重点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和政策,力争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中西少边穷”,继续加大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运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十一五”期间,针对区域发展条件,交通运输部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对“中西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经过五年的努力,东中西部交通运输发展差距正在缩小。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时期,中西部交通固定资产总投资2.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56%,投资额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8倍,中西部地区的省际运输大通道已经基本形成。
在这一点上,“十二五”规划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需求,包括政策趋向,资金安排上,都充分体现了“十二五”
国家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基本原则。在落实国务院方针政策的时候,特别提出了国务院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原本属于地方战略的规划内容开始上升为国家规划,“十二五”规划里反映了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律、总体功能规划战略和城镇规划内容,这些战略趋向特别在政策上,都明显提出了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进一步加大投资倾斜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国省道改造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做出更大贡献。
倡导“科技强交”,提高交通科技含量
众所周知,当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没有理由不搭上科技这班风驰电掣的“顺风车”,由此看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十一五”规划在政策措施的篇章里提出,海博物流要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进行提高科研能力、改善科研条件和整治科研环境的建设,初步建立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公路交通建设养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信息化技术、运输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
显然,“十二五”期间,交通在科技这条路上的探索会进行得更深入,走得更远。接下来的五年里,公路将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交通运输行业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这方面的具体目标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国省道重要路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值得期待的是,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公路交通,必将成为“十二五”公路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落实“两型”战略,绿色低碳成为主题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的概念在一夜之间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事实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要求,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在当年的“十一五”规划里,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绿色交通”的概念。只在“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章节里有一小段关于“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严格贯彻执行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施工、运营过程中的环保检测、监督工作。
“十二五”规划用了一整章的篇幅,逐节阐述绿色交通的内涵,要求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 S P)和化学需氧量(CO 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阅读(1090) | 评论(0)| 收藏(0)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