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浅析走锚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船舶在到达港口进行检疫、等泊位、候潮、锚地过驳卸货或者避风时,都需要在港内或者港外的锚地抛锚。船舶在锚泊中,因强风、急流、船舶转向和偏荡、以及锚地的底质不佳等原因,会发生走锚的事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船舶走锚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制止船舶走锚,就会导至船舶搁浅以及和其它船舶发生碰撞等重大的事故。本文主要是根据我30余年的航海经历,从实践的角度来谈谈走锚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船舶走锚是指锚的抓力不够,当船舶受到风流等外力的总和大于锚和锚链产生的抓力,船锚就会在海底移动,船舶的锚已经对船舶起不到固定的作用了,船舶的位置也随之发生移动,船舶就会随着风流漂泊并在海中移动,称为走锚。造成船舶走锚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海员的角度看,除了船锚本身类型和出链长度不够及抛锚时操作不当以外,下锚处海底底质不良,船舶受到大风、潮流、浪涌等外力的影响,当这种外力大于船锚在水底的抓力时,都会造成船舶走锚。船舶在锚泊时一旦发生走锚现象,容易与周围的其它船舶发生碰撞,或者搁浅等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命和财产损失。
一.容易引起走锚的外界因素
当锚地的海底底质不好时,船舶最容易走锚,因为海底的底质情况是锚能否有足够抓力的重要因素。抓力最好的是粘土,因此最适于船舶锚泊。泥沙的抓力一般,船舶也可以锚泊。沙底较差,沙砾,贝壳等最差。不适于船舶长时间锚泊。海底的地形也影响锚的抓力,比如比较陡峭的地形,或者凹凸不平的地形,对锚的抓力都会产生不利的的影响。
当船舶在锚泊中,船舶的状态是船首迎着潮水流来的方向。一般锚地的潮水有涨有落,风向和风力也变化不定,(和下面的重复了)海员中有句俗语“空载吃风,重载吃流”。也就是说船舶锚泊中的船首方向是由风和流的共同作用下决定的。急流和大风都容易造成船舶走锚。
当风和流对船舶的作用不一致时,船舶会产生偏荡现象,船舶的偏荡运动也可以引起走锚。锚泊中的船舶,一般要受到风、流、浪、水动力以及锚链对船舶的约束力作用,同时锚链要受到船舶的反作用力。当外力较强时, 由于锚链的约束作用, 船舶要产生周期性的偏荡运动, 这种船舶偏荡的活动也拉动锚链左右移动,容易使锚爪在海底松动,造成走锚现象。
当潮水转向时,船舶也随着潮水转向。在转换潮水时,也就是平潮时的水流流速比较小,这时的锚链也不会吃力绷紧,同时锚爪也在海底转向,锚爪抓在海底也很松懈,紧接着随着水的流速加快,就很容易产生走锚现象。同时强风和急流也会催生走锚事故。
船舶抛锚不当可以引起走锚,船舶停泊抛锚时,或后退速度不够、或松链太快,或锚链发生堆积、或由于底质太硬,锚爪不能深入土中;或由于出链过短等原因,都可能会使锚不能牢牢地抓底,一旦遇有强风和急流,就很容易会发生走锚现象。
二.防止发生走锚的措施
如何才能安全的锚泊,保证船舶不走锚,首先船长要选择底质良好、水深适中和有遮蔽的锚地,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正确的抛锚方法和适当的出链长度,都是保证不走锚的因素。但是有些时候船长没有选择余地,船长也只能在指定锚地抛锚。比如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锚地,船舶到吉大港无论是在锚地过驳卸货还是等泊位进港,都要在锚地抛锚。由于锚地的底质较差,而水流又比较急。船舶走锚的现象是时而发生的。因此船长应尽量的把本船和它船的距离保持在1海里以上。这样一旦船舶走锚,就能争取到较多的时间准备主机,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和它船碰撞、搁浅等意外事故。
船舶在锚泊中,锚和锚链要承受水流、风、浪对船舶的冲击力,船舶能承受这种冲击力,船舶就不会走锚,船舶要是不能承受这种冲击力,就要发生位移,也就是走锚。锚的抓力随锚地底质不同和出链长度的多少而异。也就是说锚地的底质越好,出链的长度越长,锚的抓力也就越大。以万吨级的船舶为例,如果底质良好,天气一般,水深20-30米,出链4节已经足够。但是天气不好,风力达到6级以上,就要抛5节以上。若是风力达到8级以上,至少要抛锚6节以上。也可以参照下列数据决定出链长度不够:正常情况:3XD+90米,恶劣情况:4XD+150米。(D为锚地水深,单位:米。)
若是避台风,就要最少抛锚8节以上、或者抛双锚。出链的长度越长,锚的抓力就越大,但是出链长度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锚地的范围。抛锚船的密度等等,例:在新加坡港锚地,因为船太多,密度太大,抛锚船之间的距离,最近的时侯只有一链多一点。万吨级的船舶如果能和附近的抛锚船保持2-3链的距离,应当是安全的距离,也是让船长比较放心的距离。
以本人的经验来看,船长应当尽量争取顶流进入锚地,船首方向要和大多数抛锚船舶保持一致。当到达预定的抛锚位置之前,应提前停车和倒车。先将船停住,当船舶略有退速的时候将锚抛下。根据水深的情况,当锚链一节落水、或者两节落水时刹一刹锚机,待锚链方向向前时,再徐徐地将锚链松到预定的长度。这样可使锚爪很牢地抓住海底。
在海峡内和河流里的港口,有时因潮流的影响会有比较高的水流流速,一般来说水流的速度在两节以上,我们就称其为急流,因此我们就要格外的小心。比如英国的伦敦港、日本的关门港和我国的上海、福州港等,都有比较急的流水,船长在抛锚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顶流抛锚几乎是必须的。驾驶员在值锚泊班时也要格外的认真负责。
如有可能尽量在其它抛锚船的下风或者它船的后方抛锚,因为要是在它船上风或者前面,一旦操作不当,容易形成紧迫局面。如果不得已只能在它船上风和它船的前面抛锚,一定要留有足够的安全余地,以策安全。
如果锚地水深50米左右,应视为深水抛锚,深水锚泊走锚的机率更大,用常规方法抛锚容易造成丢锚事故,一般做法是先将锚放进水中一节半,然后抛下。要是水深超过50米,或者接近和超过100米时,就要用锚机把锚放至海底,然后用车缓缓将锚链徐徐送出。不要轻易动车,而是利用流水的力量让锚链来吃力,让锚爪抓牢海底。在冬季风浪比较大,船长可考虑适当地增加出链长度。船舶主机要保持暖缸。以便在应急的情况下是能启动主机。
三.发生走锚后应采取的行动
船舶一旦发生走锚,值班驾驶员应立即报告船长和通知机舱准备主机。船长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让大副和水手长到船头值守,并立即抛下船舶的另一只锚。以求制止走锚或者减缓走锚的速度。
2007年10月6日我所在的公司有一条4万吨级的油船在高雄港锚地抛锚,晚上6点钟风力增加到8级,驾驶员报告船长发现船舶走锚,船长命令起锚重新抛锚,结果水手长在船头一松开刹车,锚链就控制不住了,11节锚链全部丢进了大海。这个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船长和大副没有协调好。如果大副报告锚链太吃力,不宜起锚,或者果船长先进车,待船略有进速再起锚,就不会发生丢锚的事故了。
船长的大忌就是在没有备妥主机的情况下起锚,除了容易发生丢锚的事故之外,也容易在锚起来之后,控制不住船身,在风流的影响下,发生和它船碰撞,以及搁浅等海上事故。船长应当先用车,把走锚抑制住,等锚链松弛之后再行起锚。然后寻找合适的锚地重新抛锚。
四.防抗台风时预防走锚
防抗台风时的锚泊方法基本上有单锚抗台、八字锚抗台和一点锚抗台等。虽然还有许多的其它的抛锚方法,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很少被船长们采用。一点锚是近年来被中国船长普遍采用的抛锚抗台方法,在实践中也被证实是一种比较可靠地抛锚抗台的方法。
防抗台风时,防止走锚的重要手段是开车顶风。当风力达到10级以上时,用前进一的速度开车顶风,船舶不会因开车向前移动,可是锚链的吃力程度就大大的缓解了。可以有效地避免船舶走锚。1994年8月我在大远“兴凯湖”轮工作时,在广东大亚湾避台风,就曾经连续12小时开车前进一。待风力减弱之后才停车。
五.锚泊值班的重要性
现代化的先进导航设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机器设备还不能代替驾驶员的值班,人的因素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下面两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1988年我在中远某轮任船长时,7月20日上午在营口港锚地抛锚等待泊位进港,午后4时在二副和大副交接班时发现船舶走锚。接到大副报告后我立即命令大副抛下另一只锚和通知机舱备车,10分钟之后接到轮机长报告,主机已经准备好。我即刻动车起锚,重新抛锚,从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007年我在新加坡籍某轮上任指导船长,船长是印度籍,大副是孟加拉籍,7月18日晚上在新加坡东部的港外锚地抛锚,船长从17日的2100左右一直到18日0130才把锚抛好。抛锚抛了3次,起锚起了2次,第三次把锚抛下之后,船长才觉得满意。但是已经把大副搞得很筋疲力尽。大副17日值的1600至2000的班,2100至18日0130又在船头指挥抛锚,18日0400又上班了,因此值班的精力不够,没有及时发现船舶走锚,0420和附近的一条抛锚船发生了擦碰。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来看,认真负责的锚泊值班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及时地发现走锚,对避免发生海上事故是至关重要的。船长要认真地制定锚泊计划,参考的资料有航路指南、进港指南、海图、港口和码头规定等等,船长一定要发报向当地船舶代理人询问,以获得最新的当地资讯。在制定锚泊计划时还要必须考虑船舶吃水、锚地的水深、海流和潮汐、抛锚船的密度、锚地的气象情况等等。船长要对抛锚和锚泊负起完全的责任,第一要抛好锚,第二要安排和检查锚泊值班。以确保及时发现船舶走锚,避免人命和财产的损失。
锚泊中船舶驾驶员应当认真的值班,坚持值锚更制度,注意锚泊安全。一旦发现船舶走锚,应立即通知船长和机舱,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运用良好船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止走锚。现代船舶都能在5-10分钟准备好机器以应急。只要驾驶员能及时发现船舶走锚,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碰撞或者搁浅等海上事故。